对于每个现代人来说,生活都是由数据构成的!电脑,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尽的媒体,有个人的写作,设计图纸和文稿,拍摄的大量照片,收集的各种程序和应用软件,每个硬件携带的驱动和应用,下载的宝贵视频,各种技术资料,音乐文件,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数据都需要保存,这就需要一个巨大的个人数据库。我相信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至少一个容量2TB的移动硬盘,但这个容量还不够,我的硬盘总量大概有4TB,但到如今已经所剩无几,急需扩容。
有人自然会想到云存储,这项最时髦的高科技,可以让每个人都免费拥有巨大的存储空间,这种方式好用吗?
对于数据来说,有很多Private(私有)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的密码本,你的各种证件照,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数据,那么现在需要立刻建立,以防万一忘记或丢失原件;此外,你所拍摄的个人照片也是一生的积累,是人生的记忆,一旦丢失将永远失去,不能再找回来;你的应用软件,经过长期的搜索得到的程序,经过多次安装使用,记录下宝贵使用经验的软件,你最爱使用的软件,都需要一个妥善的备份,以便下次你装机时使用;你收藏的稀有技术资料,都是经过千辛万苦得到的,比如大量的集成电路PDF文件,某某机型的电路图纸,技术维修手册,这些东西一旦失去,恐怕拿钱都买不到;还有宝贵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顶级的大师古典演奏,乐器的教学视频,最优秀的影视作品,……,等等,等等,这些数据不仅量大,而且格外珍贵,需要一个安全的巨大存储空间!对我来说,仅自己写的文章,日记,就有几百万字,但是,实际上我曾经在1992年全部丢失过自己的数据!那次失误是因为备份的硬盘突然损坏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十几年的工作成果瞬间化为乌有,那种感觉我如今记忆犹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存储数据的方法,并找出最好的一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最早的数据是使用磁带保存的,我想你们大家一定没有概念 :) 我是从中华学习机和苹果80台式电脑开始起步的,所以,还曾经DIY过一个好用的数据磁带机,利用当时的盒式磁带来保存数据,因为当时买不起硬盘,而且即便是硬盘也只有10MB的容量,如今听起来就像是笑话。现在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以半导体记忆芯片为主,产品有固态硬盘,U盘,各种记忆卡,而传统的机械硬盘已经退居二线。固态硬盘的优点是速度快,省电,无噪音,发热小,坚固耐震,体积小。目前在所有的电脑中都使用固态硬盘来做系统盘,而U盘就变成了我们主要的数据转移和临时存储的载体,各种存储卡一般都用于数码相机,随身听,手机,等等各种移动设备上。对比传统的机械硬盘,半导体芯片存储的价格高昂,目前仍有几倍的价差,因此限制了它在大容量数据备份中的应用。作为数据备份的需求,往往并不需要高速度,需要的是稳定性,可靠性和廉价,越廉价的载体才能购买越大的容量,而且因为数据备份存储的使用时间很少,所以也不很在意发热,耗电的问题。最需要关注的是载体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那么半导体数据存储器的可靠性是否一定优于传统机械硬盘呢?并不一定!由于存储芯片结构的超高密度,使得每一个存储单元的结构尺寸过分细小,使它的工作稳定性下降,失效率增加,所以,容量与稳定性成了矛盾。半导体芯片一样可以失效,一样可能损坏,一样会有性能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步衰落的问题,所以在寿命上,它并无明显优势。最终分析,还是机械硬盘最适合用来备份数据,主要原因就在价格上。
移动硬盘是人们最多使用的备份设备,大概每个人手里都会有不止一块移动硬盘,我之前也一直都在使用一款东芝的2TB移动盘,到如今它的表现依然良好,但是容量早已捉襟见肘,急待扩容。但是这样的备份方式一直都让我担忧,如果万一哪天它突然损坏了,我的数据就会尽失!那个损失是我承受不起的!于是我就开始想办法做第二套备份。我找到了自己积累的一堆2.5”硬盘,它们都有320-500GB的容量,我把每一个数据目录都分别存入这些磁盘当中,这样就免除了自己的担忧,两套磁盘同时损坏的几率几乎是零,这下我放心了。
但是,问题马上又来了。因为我的数据产生(创作,收集,摄影)是随着时间增加的,所以需要经常把新数据保存到备份盘上。但现在我有两套备份盘,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每次备份我都需要把一个文件分两次考入不同的磁盘,这项工作非常麻烦,当文件多,种类不同时,备份起来真是让我头痛!
很自然地,我也想到了云存储,也登记了百度云盘,拥有不小的容量,于是我开始上传最重要的数据,但是那个速度真是急死人!用了10天时间,仅仅上传了1/10的数量。此外,我也在想,云盘安全吗?云盘就不会丢失数据吗?云盘中的内容是不是总会有人看到呢?这些问题我们根本就找不到答案,但心知肚明。所以,云盘可以使用,仅此而已。
当我读一篇摄影师攥写的文章时我得到了启发。她是美国的摄影师莫妮卡,在文中她介绍了自己使用的各种摄影附件,其中就包括了这款WD My Book Duo硬盘列阵,她使用的是8TB的版本。
这种装置是一个体积较大的台面硬盘盒,分上下两段,壳体用塑料材质制造,上段为镜面工艺,下段带有条纹,整体黑色,体积像是一个小电脑机箱的样子,但却要小很多,宽101.5,高176,深160. 在正面有一个Logo,一个灯条,背面有一个锁孔,一个USB Type-C接口,两个USB3.0接口,一个圆形电源接口,一个很细的条形电源按钮开关,背板上部还有风扇窗口。盒体顶盖是镜面塑料板,可以从后端翘起,拿下,非常方便,内部有两块硬盘的托架,可以顺利抽出,插入,更换硬盘不需要拆开盒体,里面的硬盘是专门为这种阵列存储器设计的高可靠性WD红盘,我买的是10TB版本,目前有最高的性价比。此设备带有一个中国制造的12V4A开关电源,很像是笔记本电源。它还带有两条USB电缆,一条Type-C to Type-C;一条Type-C to Type-A。
此设备的使用非常简单,首先插入电源和自带的USB电缆,连接电脑,再连接电源,电脑就会自动找到硬件,并安装驱动程序,很快就能显出硬盘符号,可以使用了。这款设备有几个应用软件,比如选择Raid模式的Utilities程序;用来备份数据的程序;用来备份数据和恢复系统的程序;用来升级硬盘固件和最新应用的程序等等。但实际上我仅仅需要设置Raid模式的程序,在WD官网可以找到它然后下载安装,打开软件,就能看到几个功能项,有硬盘的快速检测,全面检测,Raid模式设置,面板指示灯设置,自动关机设置几项。
设备的面板灯设计比较奇葩,它在盒体两段的中间连接缝隙中,当硬盘工作时它会常亮白色光,当硬盘传输数据时,它会闪烁白光。软件可以设置它关闭还是亮起;自动休眠设置是设置硬盘不工作以后的休眠延迟时间,可以设成10分钟;硬盘的快速检查是必须要做的,它可以告诉你电路工作是否正常,硬盘是否基本正常;但是硬盘的全面检查你就要小心了,我运行了一个小时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估计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才能检测完!无奈,就选择相信WD的质量吧 :)
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设置硬盘的Raid模式,但关于这个问题,WD厂方做的不好,无论在说明书中还是在包装盒上都没有提及关于如何设置Raid的问题,似乎厂方不喜欢客户自己改变硬盘的设置,所以才故意回避了。原始的My Book Duo是被设成Raid 0模式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Raid 模式问题。Raid 理论对普通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来增强数据存储的安全性。目前有Raid 0, Raid 1, Raid 3, Raid 5, Raid 10,……多种模式,我仅仅介绍最容易理解的两种基本模式。Raid 0意为把一份数据分为两份,分别保存在两块硬盘上,这样一来,工作进程是并行的,读写速度都增加了一倍,容量等于两块硬盘之和,在电脑中仅仅显示一个盘符,这样的存储方式并没有增加数据的可靠性;而Raid 1就不同了,它把一份数据分别拷贝到两块硬盘上,形成两份原件,如果其中一块硬盘意外损坏了,电路会发出报警,提示用户更换硬盘,数据可以从另一块硬盘自动恢复,这样就大大加强了数据的安全性。在大学里学过概率论的人都明白,两个偶发事件的巧合概率是极低的,当单块磁盘的故障率已经很低时,这个概率趋近于零!因此说,Raid 1具有极高的数据安全性,你再也不用担心丢失数据了!但这种方式自然有它的缺点,性价比很低,硬盘容量的利用率只有一半。但是,你认为数据更有价值呢还是买硬盘的钱更有价值?
用软件可以方便地设置Raid 0/Raid 1模式,但转换模式就会彻底重新布局硬盘,格式化掉全部数据,这一点要小心。
最后,这款硬盘盒的噪音还是有的,但也不大,工作热量也不大,使用起来稳定性很好,至于寿命,就需要时间来验证了。在淘宝的产品当中,有2TB-38TB不同的容量,价格差距很大,想买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比如8TB实际的容量是4TB,其余类同,容量都要减半。最廉价的是空硬盘盒,但需要自己配硬盘,如果你手里没有硬盘,需要新买,也就没有必要选空盒了;还有不同的配置可以选。原装的产品安装了WD红盘,可靠性很高,商家还有定制的版本使用了日立盘或者WD白盘,价格低不少,可靠性自然不如,如何选择你自己决定,我还是选了原装红盘。目前16TB,20TB的版本性价比较高。
J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