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今天的地步,要在这两个领域里再继续前进已经很难了,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自动铅笔,我几乎把能够买到的有价值的产品都买进了,有些还买进了两只,而要再找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就非常困难了。
首先说原理。可以很简单地说,没有笔尖保护的自动铅笔永远都是不安全的,不可靠的,使用受到限制的,起码我不敢随便携带它们,害怕它们的笔尖会刺穿我的衣袋,或者跌在地上把笔尖摔坏。特别是带有细长护芯管的产品,更显得脆弱,可以相信,迟早有一天它们会被摔坏,把护芯管摔弯或者摔断。因此说,再去考虑那些设计得不错的带有细长固定护芯管的产品,就显得没有什么价值了,比如红环600,施德楼925-35,等等。这些笔都被设计得很好用,但却太过脆弱,非常容易受伤,一次跌落地面,大概生命就结束了,因为即便我可以把摔弯的护芯管给直过来,但是要想达到原来的直线度就根本不可能了,这样,铅芯在其中移动时,阻力就会增加,使其性能不再完美。尽管我在保护笔这方面极其注意,但还是摔过不止一次,结果也是比较可悲的,最后,我基本上不再愿意使用那些没有保护的笔了。
从使用的角度来分析产品的性能,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出芯原理,二是笔尖感受。先说出芯原理。
尾帽钦动的方式显然比比皆是,这种方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因为要改变书写手姿,但总体来说还算可以,因为仅靠右手就能很好地操作了。而那些旋转出芯的笔,显然要糟糕很多,必须要用双手配合动作,才有可能推出铅芯,因此我说不能要旋转出芯原理的笔,它们太不实用了。摇摇出芯的原理应该是不错的,操作更快,更方便,但这类笔几乎没有一款带保护机构,不能避免安全问题,而且由于卡头弹簧太弱,很容易产生卡头失灵,所以这类笔的实际寿命都会比较短。折腰出芯笔的设计也是颇具价值的,操作起来快捷方便,非常实用,遗憾的是,此类笔也同样不带保护机构。在高端笔阵营里,全自动出芯的产品很少,大概仅有十几种。在产的目前只有两种。但这种高级结构的笔并不实用,它的全自动出芯原理要依靠护芯管碰触纸面而产生,但这样的动作引起的摩擦力可以破坏书写手感,很不可取。除了以上的出芯方式,还有指拨出芯,前钦出芯,这两种高级原理值得思考。
指拨出芯,以Uni H5050为代表,它的价格很高,加工精密而复杂,目前已经难以买到。这支笔并没有任何保护,很容易被摔死,而且因为结构复杂而导致很高的故障率!对我来说我不会花费高价去买一只没有保护的笔。那么全自动出芯又如何?这类笔不适合实用,因为笔尖对纸面的摩擦破坏了书写感受。像Faber Castell TK Matic,目前的售价在2650¥左右,它依然没有保护机构。在全自动笔当中,在产的Pilot Automac是一只带有保护的全自动笔,价格低,性能好,唯一的缺点是笔尖的护芯管是锥形短管,不便靠尺,书写控制也不太好。
Pentel Orezreno是一只高度精密的全自动笔,它的保护机制相当另类,寿命短,不实用。那么是否Faber Castell 775-25那样的前钦式出芯的笔最有价值呢?实际上也不是。这种笔不带保护机制,而且没有尾帽,所以它无法收芯,这一点似乎就很差了,实用性大为下降。
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像Pilot Automatic H5005那样的笔才是具有实用性的,它不仅带有先进的全自动出芯机构,而且还具备双敲保护机制。它属于在产的Pilot Automac的原版,它带有细长的护芯管,因此书写控制很好,缺点相对较少,但出芯还是需要钦动尾帽!同样优秀的还有那支带有滑动套筒的笔(忘了型号),它也带有细长的护芯管和保护机制,非常实用。那么,在在产的笔当中,Pentel GraphGear 1000系列也是这样的结构,而且价格很低廉,显得非常有价值。到目前为止,我并不太喜欢购买高价的自动铅笔,那种行为相当不理性,实际意义不大。
关于书写感受,主要是指笔尖的控制感。在这方面显然还是细长护芯管的结构最佳,短护芯管的结构次之,锥尖最次,主要是锥尖会遮挡视线,感觉上也不够精细。这也说明了,以施密特笔芯为基础制成的自动铅笔都不会有太好的书写手感。目前考虑,已有的理想自动铅笔有Pilot Automac, Rotring 400, Pilot Timeline Future, Pentel Graph Gear 1015, Rotring 800,Pilot Fumi Raku。
关于笔记本地脑,我再一次考虑了Panasonic SZ6,RZ5两种型号,这两台电脑目前还可以买到,价格较低,那么是否应该引进?
过去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在于操作系统的版本,就是所有的高版本CPU全部不能支持Win7操作系统,而只能安装Win8或者Win10。而如今,我已经试验成功了Windows模拟机,可以在这些高版Winows中安装WinXP系统,这样就能解决Protel2003, BASICA, Eworks, AutoCAD 2004等一批老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如此一来,我的笔记本也不再受到限制了,也可以购买最新的硬件了,得到的优点是更轻薄的结构,更快的速度,更好的续航。
Panasonic RZ5是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笔记本,它仅有10”的小屏幕,压缩的日文小键盘,但屏幕的分辨率却没有降低,仍然高达1920X1200,采纳了可贵的16:10规格。这个小笔记本最大的优势就是小和轻,特别适合在旅行当中携带使用,续航也比较不错,适合脱机使用。但它的最大缺点也恰恰是过分的小!屏幕显示的字体过分密集,键盘手感太差,根本不适合拿来经常使用,因此它除了旅行以外平时大概会成为常年搁置箱底的物品,实用性太差!用来打字也是很艰难的,容易打错键盘,键盘的寿命显然也不会太好。此机的耗电量较小,但同时电池也较弱,因此两者相抵,续航并没有变好(反而不如12"本)。那么这支笔记本的可贵之处也就仅仅在于它的世界第一小的精美纪念意义,它是一个精美的小玩具,同时还可以实用,无论怎么小也比手机的屏幕大很多,用来看电影还是非常理想。RZ5使用的是第6代的低能耗CPU M6-Y67,功耗仅有4.5W,但由于电池也太小,所以续航仅能达到10hours,比不过SZ6的14.5hours和SV8的21.5hours。过分紧凑的结构使它的散热比较成问题,风扇的尺寸极小,单独的SP也很小,性能显然是受限的,寿命也将大为缩短,键盘几乎买不到。
那么Panasonic SZ6如何呢?它和SZ5的性能是非常接近的,尺寸一样,外形一样,结构布局一样,屏幕一样,几乎什么都一样,所不同的似乎仅仅在于CPU的版本提升,从i5-6300U提升为i5-7300U。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SZ6还是SZ5,而新机使用的CPU还是有较大的热量,而散热结构又没有改进,因此SZ6的散热效果不算太好,风扇会经常启动,遇到稍有重载风扇就会很吵。这个问题值得重视。综合思考,从SZ5升级到SZ6显得意义不大,可以感知的性能升级实际很小,而不能安装Win7反而成了新的问题。
性能差异较大的升级是新的SV8,它们都用上了第八代CPU,具有更低的耗电量和更快的速度,使得整体速度提高了一倍,续航从14.5hours提升到了21hours,提升非常明显!不仅如此,机器的外形也有所改变,许多接口的位置都变了,散热系统终于改进了!现在有大型的散热窗,平时风扇已经很少启动,噪音很轻。由于系统大幅度升级了硬盘总线的速度,使硬盘读写速度突飞猛进,结果整体性能提高了近1倍!启动飞快!新的USBType-C端口具有更好的速度和充电性能,而所有的接口并没有被简化掉。可以说,SV系列笔记本几乎属于完美的产品,虽然它的大小和SZ系列几乎一样,但厚度薄了1mm。可见,我的下一个升级目标就是SV7或者SV8,我宁可以较高的代价来购买它。所要求的配置是8-16GB的内存和1TB的SSD。
Jack at 4:53